怀着深切的怀旧,我回顾起那几近消失的传统书信艺术。在那泛黄的旧时光里,我们传递纸条,拨动旋转电话,并从图书馆查阅书籍。我感到怀旧,因为我来自一个经历变革并又怀念往昔的年代。我们似乎已经走入一个全新的关系和生活方式的时代。
那段无声的爱情岁月,跨越了数年甚至几十年,除了眼神传递的默契几乎没有其他表达形式,已经像泛黄的书页般渐渐褪色。爱情原本是永恒的,当你向某人倾诉那三个字时,绝没有模糊之处。全然坚定的情感在于此。
我怀念那个没有手机照相机的美好安全时代,那时我们的过错不会被记录下来成为日后把柄。我怀念那段安全、温柔以及天真的日子。
这并不是说我不享受科技带来的信息获取、连接甚至视频通话的便利。
我们孤立自己以寻找陪伴
说科技和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及其在新千年中的运作方式产生了影响,绝对不夸张。
至于这种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留待我们去评判。
社交媒体取代了书信,视频通话取代了传统电话,而朋友给我们介绍对象的方式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约会应用。我们孤立自己以寻找陪伴。在借口不去见真实朋友的同时,虚拟友谊的数量却在增加。我们的生活愈发集中在Facebook上,攀比成为了一种新定义。随着图片“赞”数的增加,那种高涨感远比与爱人安静相处显得重要得多。
怎么可能在社交媒体如此深刻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时,爱情及对爱情的追求能够不受到影响呢?
爱情可以被舞台化,正如生活中的一切
让我举个社交媒体上的爱情例子。
几年前,一次家族聚餐中,我看到一群年轻的侄女们在手机信息上叽叽喳喳。当我询问时,原来她们在赞赏一个年轻人“盖茨比式”的追求方式。
这是什么?我问。
“盖茨比”,指的是让你心仪的人注意到你,而后就等待他/她的反应。作为千禧一代,最好的方式无疑是发一条Instagram或Snapchat故事来吸引心仪者的注意。这种特意为某人发布的Instagram故事叫做“盖茨比式”行动。
在这个案例中,那位心仪者是我提到的侄女之一。由于这种信息是短暂的,24小时内就会消失,因此必须尽快被看到,因为他们并不在她的关注列表中。
我叹气道。就在我刚弄清楚这些时,如今还得理解Instagram故事。
如果你像我一样,在技术方面有些笨拙,但仍决心学习,那就让我给你解释一下。
Instagram故事是一种甜言蜜语,提醒人们你是一个独特且活跃的人,展现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会被舞台化吗?
当然,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被舞台化。
随之而来的是长达一小时的讨论,让我意识到吸引某位朋友的注意已然承担了几种新涵义。需要掌握正确的技巧才能被听见。
这成为了关系问题及社交媒体对其影响的基石。社交媒体上的爱情已然成为一种截然不同的游戏。
我越来越发现在这个时代,婚姻只成了副产品
随着这一想法扎根,我观察到社交媒体所创造的几个显著特点。
- 社交媒体并非邪恶或有害……它只是我们作为人类的一个反映。
- 我们的兴趣、偏好、帖子可能无法界定我们的真实面貌,但既然我们愿意展现,抱怨无济于事。
- 人们总是……曾经是……并将永远是评判者。与之和解吧。
- 新的联系有可能被发起;失去的朋友可能被寻回,但终究都是短暂的。我们有责任将这种虚拟友谊转变为实际的关系。
- 毫无疑问,当看到他人展现的情感时,我们对亲密关系中的认可、欣赏和表达的期待倍增。如若此未发生,要勇敢直言所需,若只以暗示获得回应……天啊,真幸运。
- 约会变得更加简单,人们对此也有较为清晰的预期。
- 婚恋网站利用社交媒体的优势,情侣们的照片随处可见,以此宣示他们的关系。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鲜有人愿意花时间去经营终究可能会消失的关系。因此我越来越多地认为,婚姻成为了适龄结婚的一种副产品。不再是生活的终极目标,真实不应被视为人生的终点。
性自由和性别认同的接受,导致我国约会文化的微型革命。社交媒体通过其约会应用帮助各个年龄段的人找到他们最舒适的伴侣。
约会应用主宰市场
Tinder、Truly Madly、Happn、Woo、Ok Cupid、Hinge、Coffee Meets Bagel、Aisle、Badoo等是一些最常用的约会应用。
在这里我发现了Grindr,一个为双性恋、跨性别者和同性恋者设计的约会应用。
我想说,为什么不呢?两个同意成年人之间的性关系是他们的事情。当人们故意误导他人时,我才会有问题。然而,在社交媒体普及之前,人们为控制和掌控的快感或者出于简单的不安与缺乏自信而去欺骗他人。
在我看来,社交媒体只是让我们更接近真正的自我。
当然,并非一切都如玫瑰般美好。当你见到一个在社交媒体上展现得光鲜亮丽的人时,这种虚假面具会迅速剥落。多次我不得不提醒自己,社交媒体只能反映关系的某一面。
在Facebook上,你根本看不到灰色地带。对吗?
社交媒体创造了一种虚假的满足感
另一种情况是,某些人渴望与能增强他们形象的人约会。像“你转我转”、“Banksy”、“Scrooging”等是虚拟世界中的一些负面现象。
我们常常感觉一种虚假的满足感和不可预测的刺激。滚动的轮盘一旦启动,就像一个黑洞,将你吞噬。
这同样会影响到人际关系。当一种满足感唾手可得时,为什么大家还会被激励去投入时间精力于友谊的培养呢?人际关系需要努力与付出,并意味着牺牲自己的愿望。
当这些关系遭遇现实世界的考验,它们能否在奖励枯竭和不像往常一样获得认可的情况下继续维持下去?在面对日常生活的挑战时,这样的关系能否找到所需的耐心?我在思考。
在约会和婚恋网站上,虚拟个人资料的匿名性让这个舞台充斥着许多破碎的期望和心灵的伤痛。社交媒体与人际关系之间的互动,无疑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场景。
针对社交媒体成瘾者的戒毒中心
一个对美丽图片的“赞”很快可能会转变为某种心理负担,尤其是女性更容易受到网络恶骂和负面评论的影响,我说这话时对那些指责恶意网络言论的人怀有极大的尊重。
如今,我国逐渐出现了针对社交媒体成瘾者的戒毒中心,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数字生活已经主宰了他们的关系和现实生活。
最近,我的一位朋友在经历一段艰难婚姻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她与家庭暴力的斗争,我吃了一惊。她总是面带微笑,怎么会让我未曾了解她的困境呢?
然而,同样令人振奋的是,看到人们主动站出来提供帮助并迅速作出反应。如果她没有这个平台,可能就无法获得她所需的支持。
对立的结论
这一对立的结论是,我们应当适度使用社交媒体,保持自我控制,并以一颗平常心看待社交媒体上的一切。科技是工具,而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
就像驾车和饮酒一样,这些设备或许也应当设置年龄限制,仅在我们明确其承担后果的能力时才给予使用。
我们需学会感恩所拥有的,因为世界上总会有Ambani与普通人存在的对比。
一切可能没有经过剧本编排,但它是时间的一个片段,短暂而易逝。在笑容的背后必有辛酸,这也是笑容更显甜美的缘由。
让我们时常提醒自己关闭设备,留出时间陪伴生活中的真实人。